轉型

Crypto+Agent 會帶來生猛的未來? Members Public

友人分享了給我一篇文章 【CRYPTO + AGENT:終局思考】,其實原文是這篇 [Crypto + Agent: Endgame Thinking]。我透過 Chatgpt 將原文摘要於本文後。 本文是我在大致閱讀這篇文章後,將快速回應給友人的訊息改寫成具段落的看法,我盡量保留原回應的內容如下。 原回應 這篇寫的算很不錯,前半段對 Agent 的理解大致上都算正確的。但 Crypto 與 Agent的關係的部份,我持保留。 原因在於:一則是我對加密科技(Crypto)的發展不夠理解,不敢判斷他說的是否有可能或是正確?二則是我感覺在 Crypto 的人都已認定/信仰未來的世界不可沒有加密技術滲透到各層面,這是我存疑的。 以我曾經嘗試瞭解加密技術或貨幣的發展,我同意這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也是一種未來世界的管理可能或是選擇,但現實的發展會是這樣美好或是順暢嗎? 既有利益的擁有者(個人、組織,包括各地政府,甚至是所有政府組織所串起的陣線),難道會願意舊有思維、價值和體制被破壞,以轉進成全新的樣貌? 人類世界的次序其實是生猛的,那表示著弱肉強食和新舊對役就是規則和次序會

Nicholas
Nicholas
轉型

類比→數位→AI,我們的音樂更美好了嗎? Members Public

經歷了70年代的音樂啟蒙,80年代的自我創作訓練,與跨越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專業製作習作與磨練,我的音樂學習之路經歷了類比與數位時代,而現在全世界已正式進入的AI的境域,我們共同身處的音樂環境轉變為更美好了嗎? 除去現在較過去大為方便、價廉的音樂消費環境,似乎嘉惠了廣大的音樂愛好者或一般消費大眾,但若仔細檢視音樂產製的方法和產業的機制,這個科技協助的新音樂時代,真的創造、產製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嗎? 我周遭有許多過去同樣在音樂產業的朋友們,包括大我幾歲的前輩、或年齡相仿的同輩,或甚至較我稍年輕一點的學弟、妹們,已早就不再談論這些問題了。2000年那一波數位音樂的大革命似乎消磨盡了大家想要表達自己看法的動能,成為只是埋藏在自己內心的個人思維,或許漸漸、輪流地將隨青春與生命的消逝而成為傳說。 底下這個影片可以看出一個成長於70年代的錄音室演奏者(對我而言就是個老哥),至2025的現在雖年屆70左右(我估計至少大我15歲)仍中氣十足、思維敏銳、言語犀利、表達快速地訴說著當前製作音樂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階段、手法、態度...等等,都喪失了音樂應有的變異、不準確、獨特...等等特質。

Nicholas
Nicholas
轉型

破壞還是創新? 談新金融的數位競爭思維 Members Public

從去年2015年起,台灣的金融產業開始較頻繁且認真談論金融科技(fintech)議題。在主管機關(金管會)、金融業者、相關網路科技人士一同關注之下,fintech、Bank 3.0、Bank 4.0 等議題持續被提及,而比特幣、P2P借貸 、C2C分期、行動與第三方支付、募資、機器人理財…等專有技術與應用的發展,更成為「金融人」必須要能夠說得上一些觀點的話題。金管會也在去年下半年要求公營銀行提報實體分行減少以及員工轉型計畫。似乎金融市場將有一番大變革?這些變化對未來消費者將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與行銷產業有何關係? 市場需要破壞才能創新嗎? 根據Clayton M. Christensen 等人所提出的破壞性創新理論,主流市場中的顧客、被過度服務的顧客和尚未消費的顧客,都可能引發不同的創新活動,例如維持性創新、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和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上世紀末流行音樂市場發生的破壞創新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被過度服務的顧客和尚未消費者,主導和參與了一個音樂產業的低階市場破壞創新,最後成為一個新市場的破壞創新,最後成為新主流市場。在破壞的過程中,創新不斷變種出現,最後,整個產業生態被重

Nicholas
Nicholas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