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早已走上沒落的有線電視 Paid Members Public
「電視」做為一個"集合性"(collective)產業,或做為現代行銷實務中重要的工具概念,其實早已變質、瓦解了。我長年身在行銷相關產業,得瞭解傳播環境,其實感受很深。但也總感覺到身周遭的客戶、媒體、行銷業者似乎沒那麼著急或果決改變,也許是大家藏的太好了吧!? 前年中(2023年6~8月)恰巧有機會準備一份有線電視相關的研究和建議,更讓自己早已觀察到的事實在實際個案中赤裸裸地被證明。但我提報的對象似乎也像是已讀不回,或許,我尚未到能與對方談論這種層級議題的程度吧...... 前陣子想到可以將我之前那份研究的幾個發現或觀點分享出來。剛好今天讀到一則新聞,提醒了我這件事。以下就是源自於這個報導的看法。 一則有關CNN的報導 美國時間 2025/01/22 幾個財經相關媒體報導了有關 CNN 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後宣布的裁員消息。重點如下: * 華納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旗下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全球擁有約3500名員工,此次將裁員裁掉數百名員工。 * 此次裁員將有助於 CNN 降低製作成本並整合團隊。

AI 的價值- 幫助?競爭?破壞?延續? Paid Members Public
近三年來的大話題:人工智慧 在過去近三年來,不管在經濟、民生、社會、教育、科技、醫療、藝術...等領域,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區域、角落,都有著一個共同話題:AI 人工智慧。 但是這個共同的話題背後卻有著不同的角度與情緒。有人驚訝科技的無限可能,有人害怕被科技取代了生存的空間,有人害怕擔憂科技將帶來災難......等等。但也有許多人對AI產生了一種"飢餓性成癮"(Hunger Addiction):時時刻刻追找著有關AI的新聞與訊息,每天花了許多時間學習或研究AI相關知識或能力,常常在與其他成癮者陷於一同高談闊論興奮場景...... 不管你對AI是用怎樣的角度,或有何種的情緒,AI不僅持續、快速地正在發展,並且速度快到你我都無法想像!重點是,在當今這個競爭、功利、好奇的人類社會裡,是不可能、無法有任何力量、方法可以阻擋AI接下來的發展。 不敢樂觀預測,但也無可保守 若仔細比較近一年來國際級意見領袖受訪的發言,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產業界、商業界、政治界的領袖,大多以小心保守的用辭,

Crypto+Agent 會帶來生猛的未來? Paid Members Public
友人分享了給我一篇文章 【CRYPTO + AGENT:終局思考】,其實原文是這篇 [Crypto + Agent: Endgame Thinking]。我透過 Chatgpt 將原文摘要於本文後。 本文是我在大致閱讀這篇文章後,將快速回應給友人的訊息改寫成具段落的看法,我盡量保留原回應的內容如下。 原回應 這篇寫的算很不錯,前半段對 Agent 的理解大致上都算正確的。但 Crypto 與 Agent的關係的部份,我持保留。 原因在於:一則是我對加密科技(Crypto)的發展不夠理解,不敢判斷他說的是否有可能或是正確?二則是我感覺在 Crypto 的人都已認定/信仰未來的世界不可沒有加密技術滲透到各層面,這是我存疑的。 以我曾經嘗試瞭解加密技術或貨幣的發展,我同意這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也是一種未來世界的管理可能或是選擇,但現實的發展會是這樣美好或是順暢嗎? 既有利益的擁有者(個人、組織,包括各地政府,甚至是所有政府組織所串起的陣線),難道會願意舊有思維、價值和體制被破壞,以轉進成全新的樣貌? 人類世界的次序其實是生猛的,那表示著弱肉強食和新舊對役就是規則和次序會

AI的反膩感 Paid Members Public
遙遠的AI經驗 AI(人工智慧)不是一個新詞,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遙遠且應該和自己無關的詞彙。就算對身為大學時主修資訊科技的我而言,必須要承認,自從大學四年級(1989年)選修過一門AI語言(LISP)後,我從來就不再興起過超過一天對AI發展的興趣。直到2015-2017年 AlphaGo (由 Google DeepMind 發展的人工智慧圍棋軟體)打敗眾多圍棋好手的那段時間,我才又開始'稍微'關心AI的發展。 在我不再將人生關注於資訊科技的25年間,我或許不太瞭解AI的發展(事實上是緩慢的),但若以當初修習AI語言的過程經驗來看,或許是因為估計AI離實用的狀態似乎很遙遠,所以引發不了我的興趣,也以至於就算後來知道了許多應用(影像、聲音...等),自己還是把它當做科技發展中的'小配菜'。 AI事務環繞身邊 這兩年多來,行銷人周遭經常性討論到的詞,就是「AI」了!舉凡一般媒體、科技報導或行銷行業的交流,AI一詞不斷地出現。同時,

創新與改變的力量 Paid Members Public
人類文明因不斷的創新帶來改變而持續演話語進步,這樣的過程當然關鍵在於那些引發創新與改變力量的人們。 那些人們,可能是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每每想著他們所處在的時代之下他們的人生與挑戰,我都非常佩服他們能夠留下在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被取代的價值和意義。 我也常在想像著:若我是他們,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也願意或可以堅持做那些事嗎?在那樣多的困難和阻礙下,我也能夠無視或跨越在生活上、心理上的試煉,不以常人的思維考量成敗,孤獨地走下去? 他們是因為聰明?還是才能?還是才華洋溢?還是努力?我估計在每一個時代的人群裡都會有極為聰明、極富才能的人,單然一定也有那些在各領域非常努力的人。但那些引發創新與改變的人有何不同?關鍵是什麼? 我想到了「偏執」這個詞。那不就是一種傻?一種勇敢?一種別人覺得莫名的意志,或是一種獨特少有的能力支持著?這又讓我想到 「Steve Jobs 的現實扭曲場」,他是如何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就容同 Steve Jobs 曾說過在汽車正要在歷史上出現時,不要詢問那些坐馬車的人對於汽車的想法。對的、好的、厲害的想法或創見,難道先要讓周遭一般較笨的、不懂的、看不到未

理性、科學 Paid Members Public
人類物種的發展,以社會為組織架構,成就出文明表現。這樣的特性有別於其他物種的最關鍵因素,就是人類具有思維的能力。 但思維的能力並不保證能夠快速的發展。從歷史觀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加速有一個關鍵,就是技術能力的累進。事實上技術能力的根本就是基於理性所發展出的科學觀,以及言展出的各項技術應用在各個生活層面。 從畜牧至農耕,從石器、鐵器、到銅器的利用,從機械裝置至火藥的使用,從對地理以至對天象的理解,這一切都是基於理性與科學所引發的每個時代的風潮,造就了我們現在共處的這個狀態。當然,人性與情感所觸發的藝術與文化表現絕對是人類發展的核心基礎。但若探究各行各業的發展,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理性與科學。 近代的台灣是一個歷史上有著獨特淵源下讓多族群融合的獨特地方。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有超過操用十個不同語言的原始住民,也曾有過周遭不同國域人民短暫的造訪,也曾有過來自地球彼端在文化上更大不同的人們駐足,也有過持續不斷大量的人跨海峽而落地開枝。在台灣社會漸趨穩定後的過去70多年來,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也是基於短短前30多年建立的理性與科學基礎。 在21世紀的當下,台灣的人民當然已較過去有更高的教育程度
數位時代品牌的態度和價值 Paid Members Public
近來感受到許多品牌客戶不僅已重視和聚焦在數位行銷領域事務,且不斷提及策略的重要性。這讓我想到去年五月新政府上台以來,一直沒有明確和堅定的數位策略,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喪失了重點先機。對於一個國家,策略是重要的,對於一個品牌,策略當然也是重要的。標示出品牌的方向以及挑戰、問題所在,訂定能夠贏的方法,這是品牌策略的目的。當今品牌面臨的挑戰一定是在數位的情境中,而且贏的策略一定是能符合數位情境的可執行方法。但要如何制定品牌適合的(數位)策略?在此我要提出在數位世界裡,品牌應該關注的兩個策略重點:態度與價值。 態度 在數位的時代,品牌的意念和態度無所遁形。透過搜尋引擎和社群裡的分享,有關於品牌的各種傳言、小道消息、歷史、祕辛,甚至不正確的資訊,消費者都可以方便地取得和散播。於是,消費者在第一時間,或持續地,會在心裡為品牌的態度訂出一個他自己認知的樣貌!謙虛的?蠻橫的?虛假的?真實的?認錯的?浮誇的?……當消費者認定一個品牌的態度為何?後續就算該品牌試圖做多少行銷溝通或是公關作為,常常很難改觀消費者的認知。 好的態度需要被感受到 有許多企業認為自己做該做的,何必要去強調品牌的態度?事實
軟體技術造就音樂產業新自由? Paid Members Public
音樂產業在2000年前後到現在,已經完全經歷了破壞性創新的歷程,走入到一個全新的產業環境:(1) 實體媒介(例如CD)已不再重要 、(2)消費者全面選擇檔案下載或線上串流、(3)專輯概念式微,單曲為主、(4)演唱會崛起 。回想起這近20年的改變歷程,音樂產業從業者一定覺得恍若隔世! 音樂產業的近代史詩 對於音樂產業的演化,我想要提出一個觀點:「產製 – 傳播 – 消費」 流程中,產製與消費兩端才能決定關鍵發展結果。上個世紀的音樂工業是建築在錄音/錄影技術帶來的(1)製作(2)傳播的價值空間而發展茁壯的。因為從300年前起,音樂產業源自於作品(出版)和演出(樂手/樂器),從現在的說法而言就是「音樂著作」(詞/曲)和演唱會(演出)。但從錄音/錄影技術普及後,工業界發現銷售預錄的影音媒材(medium)可以得到鉅額利益,於是推出了各形式的播放設備(盤式、卡式錄音機和CD播放器…